
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,方便着广大市民的消费生活,同时网络贷款也成为骗子翻新诈骗手法的新途径。近期,以网络贷款为借口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频发,受害人以16岁至35岁的青年人居多,请广大市民提高警惕,避免上当受骗。
骗局一:未放款却先收费
放款之前先收费是无抵押贷款最常见的伎俩,骗子抓住借款人急于求成,而常识缺乏的心理,逐步诱导受害人步入骗局。
第一步:取得信任,号称只需要提供“身份证”之类的信息就可以拿到借款;
第二步:编织各种理由,提前收取借款人的费用,通常以材料费、保证金、税点、风险金、激活账户资金等由头忽悠借款人上钩;
第三步:当借款人将钱打入对方账户以后,骗子完成一轮骗局,消失。
警方提醒:犯罪嫌疑人往往抓住人们急于用钱的心理,以先收手续费再放款为理由骗取钱财。无论是在哪一个金融平台上进行贷款申请,所有正规的单位都不会在放贷之前,提前收取任何费用,牢记这一点,可以避免90%的骗局。
骗局二:包装资质承诺成功
“凭一张身份证,不管你是黑户还是白户,当天就能下款20万到50万。”这是近期大家经常可能收到的诈骗短信内容。通常情况下,如果市民一旦交纳手续费之后,按照对方的要求办理了贷款,最终遇到的结果就是贷款没到手,高额的手续费先被骗走。
警方提醒:在正常办无抵押贷款的过程中,银行和金融机构一般要求贷款人提供信用担保。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在完全没有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凭空获得贷款,它要求贷款人具备相当多的条件,对于贷款人的资质也有很高的要求。民警表示,确实有提供小额贷款的公司可以提供无抵押贷款的服务,但是因为这些公司没有巨额的资金支持,所以他们在审核贷款人资质的时候,反而比银行更为严格。按照刑法规定,采用这种虚假的包装贷到款,可能触犯刑法,涉嫌骗取贷款罪或者贷款诈骗罪。
骗局三:花钱消除信用污点
近期,由于不少借款人申贷被拒是个人信用产生污点导致,于是骗子也做起了这种买卖。通常情况下,骗子号称银行里有熟人,或以花钱消除征信污点,一旦你上套,大笔的好处费就进了骗子的腰包,而你的个人征信却并不会因此好看半点。
骗局四:骗取信息窃取钱财
骗取受害人身份、银行账号等信息,并以放款为借口骗取受害人接收到的验证码,然后利用该验证码对受害人财产进行转账、消费等行为,骗取受害人钱财。
警方提醒:个人征信系统又称消费者信用信息系统,主要为消费信贷机构提供个人信用分析产品。具体来说,个人征信信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: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信息,第二部分是信贷信息,第三部分是非银行信息。这些信息确实潜在影响到个人在银行的借贷行为。事实上,个人征信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统一管理,没有人或者机构可以帮你洗白个人征信。任何人或者机构,都无权删除或者修改。所以那些告诉你有办法洗白征信的,基本都是骗子。